坚持立德树人,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是高校肩负的重大使命。高校育人,第一课堂是主渠道,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,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社会实践、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,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、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。”发挥好第二课堂育人作用,成为高校创新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。针对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力量分散、路径单一、实效性不强等突出问题,学校于2015年12月启动“思政、体育、美育三类教师进学院”改革项目,2017年6月形成“三进一融”方案,开展实践检验,系统推动思想导师进学院、职业导师进班级、素质导师进社团,促进育人与育才有机融合(“三进一融”),逐步形成三类导师“三师共育”、三个计划“三维并进”,融合校内外、课内外育人资源的“导师育坊”新模式,取得良好育人成效。
本成果立足第二课堂,坚持理想信念教育、职业素养提升、人文精神培养“三位一体”育人理念,以“三进一融”为实践路径,着力建设“导师育坊”。一是遴选三类导师,充实育人力量。现已形成678人的校内外导师队伍,其中校内导师606人,占导师总数的89%,在全校教职工中占比80%,校外导师72人,占导师总数的11%,充实了育人工作力量。二是实施三个计划,丰富育人路径。思想导师进学院实施“灯塔计划”,从“一院一方案”出发,以“一月一主题”为载体,形成“一院一品牌”;职业导师进班级实施“匠魂计划”,一年级建立“一生一规划”,二年级指导“一生一积累”,三年级落实“一生一岗位”;素质导师进社团实施“出彩计划”,以“一社一特色”为基础,创“一季一展演”舞台,实现“一生一技艺”。三是打造“导师育坊”,强化三全育人。“导师育坊”打破传统育人边界,有效占领第二课堂育人阵地,以2021年为例,导师开展各类活动2193场次,参与学生235529人次,促进了三全育人的贯彻落实。
经过七年的探索与实践,学校育人工作成效显著:一是立德树人理念深入人心。学校党委大力推进“三进一融”,教职工积极承担导师任务,育人氛围不断增强。二是育人工作特色鲜明。“导师育坊”实现了学院、班级和社团全覆盖,成为学校大思政格局中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三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。学生二课活动成绩优异,精神风貌焕然一新,学校育人工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、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,产生示范引领作用。